20230108 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——中年男桩友站桩第二年小结
投稿:湛然
“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”。两千多年前先哲发出的感慨犹如在耳,磕磕绊绊的又一年即将过去,回想去年七月刚开始站桩时,时间却像慢了N拍,每五分钟就要看一下时间,难熬!难受!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,虽不如同道们功力大增,甚至站得久了觉得又不会站了,其间的一次生病经历更让自己心生疑惑。有时感觉第二年都站得没有第一年好。但从精气神里我知道自己变化了。本来一直想去明心堂调形的,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未能成行。之前如健身、跑步、艾灸等都不如站桩能坚持这么久的。累计下来应该有七百多小时了吧,花点时间总结下得失,好激励自己继续前行,我觉得很有必要。也请各位同修批评指正。
明道若昧
很早以前,自己就读过老子道德经,里面讲到“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,夷道若类”,和很多人一样也是似懂非懂。但站了这不到两年的马老桩功第一式后,我有了另外的理解和感悟。
因为去年提前练习桩功二式有所不适后,我就一直站一式。也就是马老的最基础式。马老的学习视频,几分钟就看完了。我是看了很多遍,马老也是将动作要领毫无保留,倾囊相送,真心是生怕你学不会。没有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。当我介绍给一些朋友家人时,都觉得太简单了,就那么傻傻地站着,既枯燥又无味,基本是站了一次后就不想站第二次了。我个人认为,马老桩功功法很好地阐明了老子所说的“明道若昧”。真正的道看起来就是很普通,甚至还有点暗淡无光,不然就不会有“下士闻道,大笑之,不笑不足以为道”的说法了。
我很敬佩的一位道家智慧的践行者,就主张以武证道。为了向世人证明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实用性,用古法太极技击手段挑战泰拳,在泰国拳坛证明了内家拳绝不是公园里老大爷打的太极拳花架。马老的桩功大道至简,但也蕴涵了内家拳的精髓。站桩时间越久,越感到其中的奥秘无穷。
首先是现在站了十来分钟后,即使是冬天,两手都会从冰冷到有暖意。如果是夏天,后背会明显感到发热,过不了多久,汗水就会从两臂、后背冒出。天气热的话,甚至能感到毛孔的张开,热烘烘的感觉周边有个气场。收功后,有时在地板上刚站过的地方有细小水珠。有时是前脚掌,有时是后脚掌,左右脚都有过。我估计是身体湿气比较重,在排湿。当凝神静气地站桩时,就是心神合一,进入状态时,感觉后背的皮肤在呼吸,收功之后,一摸外套,背部的地方有如蒸锅时的水蒸气凝结样的小水珠。
作者站桩后地面上留下的脚印
其次现在说话的中气比以前更足。精力也较之前充沛了。以前到了下午,累了一天之后,总是想躺着,而且最好是那种葛优躺。话都不想多说一句。至今微信里还保留以前未站桩时的语音,比较起来,现在说话中气足,不是那种有气无力的语调了。
心态更加平和。“小恐惴惴、大恐缦缦”,这是形容人一天到晚提心吊胆、恐惧焦虑的心态,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了,期待的事情却总是未来。成天在过去的回忆中打转。这就是我站桩之前经常的状态。以至于四十多岁,就头发谢顶了。自从每天强制一小时站桩后,尽管还是想东想西,心猿意马,但过一阵子能有意识地拉回来。嘿!哥们,跑神了!这与佛家和道家提倡的活在当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恰如一缸浑水,只要停止搅动,就会慢慢澄清。一年多来,遇事后没有之前焦虑着急,心态慢慢平和。当自己改变之后,你会发现看别人的眼神不一样了,也觉得别人看你的眼神不一样了。正如马老所说的,站桩最初开始练的是知觉,最高境界是神明。这与佛家修身强调觉知和平等心的道理是相通的。
进道若退
站桩的第二年,过了初学时期的新鲜感,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。如果没有上述切实的改变,是很难坚持的。即使坚持了,也会感到是仅仅为了站桩而站桩。而不是身体自己要站桩,元神自己要站桩。效果就大打折扣。如果加上外界环境和心态上的波动,身体就容易出问题。
去年四五月份时,我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带状疱疹,生来第一次住院。至今记得那天做检查排队时,试图抽空站桩,但医院那股气味让人总是静不下心来。无论用观息法还是内观、念咒,都无法进入状态。这也是我一年多以来唯一未站桩的一天。
生病的时间里,难免想东想西。这会是以前桩友们说的返病吗?是站桩姿势不对产生负面影响了?还继续站吗?我把疑惑写进了打卡日志。很感谢一位桩友的回复,他说该站桩就站桩,该治病就治病。一下将我从纠结中拉了回来,取了吊针后继续站。因感觉输液方式对身体损伤较大,第三天就果断出院改为中医调理。这样边调理边站桩,身体逐渐恢复。
现今社会压力大、竞争激烈、电子产品层出不穷。孔子曾说过:“凡重外者拱内”。意思是当人对外界的环境事物太过重视时,内心就受到影响,心就虚了。元神也就耗损了。站桩是给身体充电赋能的过程。但人却无时无刻不在耗散阳气。如何消耗少而补给多,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。虽说人体自身有大药,但如果不懂节省宝贵的精气神,通过站桩补充的能量远抵不上消耗的速度。人体这部精密仪器就会发警报,再置之不理就会出问题。这时你能说是站桩无用吗?
从站桩的亲身经历也能很好理解老子讲的“进道若退”了。站桩功力绝不是随着站桩时间增加而直线上升的,而是日积月累,一个平台接一个平台式上升,有时无明师指点或是没有悟透,就卡在瓶颈里总是跳不出来了。也有进三步退两步的,或是一马平川下,一不留神,就是一个大坑。当然,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,如果所练功法与自然规律相违背,那就是练得越多,损害越大,不练还好。从这一点来讲,很羡慕北京附近的桩友,能经常得到马老、文亮师兄、元会师姐等老师的指点,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因为体型瘦小,站桩还是有两点不好把握,放开之后,今年还是要去北京明心堂向老师请教指点。
一是因为小腹是平的,靠门站时腰部拉直后感到腹部时往里收。21年9月29号在养正桩功网站上请教了老师,要求腹部放松。但我还是做不到小腹常圆,小腹总是平平的。所以站桩虚心实腹时,就是腹部是凹进去的。后来我在《逝去的武林》中看到薛颠传的一个桩功练法,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,不知这种练法有没有可行性?
(编者注:小腹常圆是功力达到一定程度,内气充盈的表现。在气血不足时,放松状态下的小腹是平坦的,这是正常现象。站桩时只要不刻意往里收肚子,或者不往外撑起肚子,就是正确的。对于作者引用的《逝去的武林》中薛颠的练法,需要一定的内功基础才能理解,初学者功力不够时,身体无法做到,凭头脑是无法理解的,因此不用去过多探究)
二是下面搭鹊桥时两臀肌肉相抱,尾骨前翻。因为比较瘦弱,这里我能体会出收谷道的意思,只是很难持续保持这个状态。稍微神一松弛,就会恢复到自然状态。(编者注:能否做到抱臀以翻尾骨,和人的体型胖瘦没有关系,主要和放松程度有关系。身体放松到一定程度,腰胯足够灵活了,就容易做到。做到以后,谷道会被动收住,不需要主动用力提肛。在初期抱臀松腰动作做得不那么顺畅自然时,也不要主动提肛,更不要用力夹臀,否则会导致气血不通,对身体造成伤害)而要做到马老讲的松而不懈,紧而不僵,就真的是“明道若昧”了,讲起来很容易,其中的玄味只能说只有练过之后才知道了。
另外,说一下站桩后的一点小体会。
站桩后不要长时间地说话。因为好不容易蓄积起来的内气会因长时间地说话而又耗散掉。正所谓“开口神气散,意动火工寒”。我这是有切身体会的。有一次站桩后散步溜达时碰到一个老朋友,一时高兴聊了半个小时仍意犹未尽。回来的路上,尽管身体状态很好,但感觉漏神漏气,小腹有种掏空感。下意识摸摸小腹,刚站桩后鼓鼓的小腹软了不少。从这之后,我就收功后一小时内尽量少说话。这一点在逝去的武林那本书上李仲轩老人也有类似的精彩描述。
道元法师曾说过:三年从师不如三年选师。不得名师不修道,不得证师不如不学。这就是说的正法难遇。相信很多同修在证道过程中会深有同感。感恩马老让我们有机缘学习正法,净化身心!
新的一年,希望能遇到同修养正桩功的有缘人,希望马老桩功造福更多人,希望明心堂能越办越好!祝大家幸福如意!
编后语
虽然作者的练功时间不长,但对站桩的体悟很多,且通过站桩加深了对《道德经》等经典的理解,非常难得。马老说,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人物中,他最佩服老子。马老所创立的内功功法,也主要源自他对老子《道德经》的参悟和实证。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起,很多桩友在站桩后再读《道德经》,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
如果没有明师指点,正法实践,或者一定的人生阅历作为积淀,很多人会把老子的思想理解为消极避世。但通过站桩,我们能切身体会到老子积极入世,自利利他,先人后己的深刻内涵,体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大智慧,大利益。
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是知行合一的,如果不能指导实践,那必然不是真理。练功就是身体力行真理的过程。马老的功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又极方便的方式,去践行《道德经》等传统文化经典的智慧,去领受古圣先贤的馈赠,去传播我们的先进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