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121 改变性格缺陷,先从改变身体开始——一位26岁女桩友的华丽转身
投稿:汪小姐
我今年26岁,但练站桩不是以习武为目的,而是养生。看了很多桩友的总结,都说体质增强了,某些疾病治好了,附带着改变心性是意料之外的效果。而我不同,可以这么说——我练习站桩,就是为了改变性格。
缘起
从记事的时候起,我就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,各个方面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,就是—衰。
第一,害怕见生人。4岁时有一天,家里亲戚来了,但凡是看到相貌长得不够庄严的人(仅仅是相貌),就会被吓哭,然后就把亲戚们都轰出去。大家都说我没礼貌。那时我自己都奇怪,为啥别人都好好的,就我害怕呢?
第二,心智发育极为缓慢,“开窍”“成熟”得比一般的孩子晚。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闹,胡吹海聊的时候,我总是在一旁,脑子一片空白不知该说些什么;上了初中,同龄的女孩子都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貌,对穿衣搭配和美妆感兴趣,而我一去超市仍然只想着买零食,到了20多岁才意识到形象的重要;别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:去漫展,玩cosplay,或者玩其他别的什么,而我一放假就只知道在家里看动画片。不是不愿意,是根本没有这个概念,好像“脑子里缺根弦儿”一样。
就连自我意识也很薄弱,正常孩子十一二岁就开始叛逆,而我的“叛逆期”到了18岁才开始出现,且一直延续到了大学毕业,还是那种有了自己想法但畏畏缩缩,不敢表达的叛逆。
第三,做事情总倾向于逃避和退缩。凡是只要失败了一次,我立马就泄气了,认为自己不行,尤其是遇到需要和人沟通的、向别人提要求的,更是不敢,在没做之前就想到自己会失败。总是需要别人的安慰和鼓励。
第四,气场弱,容易受伤,总是被欺负。被打了不敢还手,被骂了不敢还嘴,被威胁不许告状,我就真的不敢告状。就像一个小绵羊一样,任人侵犯。以至于到后来,别人说一句什么话我都觉得是在伤害自己,对周围人充满了警戒和防备。
这个社会,好像也对内向的人充满了偏见,以前别人都这么说:
“这孩子胆小,以后有不了什么出息”
“你得敢说话,大点儿声,别老跟蚊子
似的”
“别封闭自己,多个朋友多条路”
“人际关系不好,以后会吃亏”
那么问题来了——这么多的性格缺陷,是原生家庭导致的么?是父母太过严厉么?恰恰相反,父母不仅对我一点伤害都没有,还非常的宠溺。好像一生下来就这样。正是由于他们知道我很脆弱,因此总是竭尽所能的呵护我,就连说话都小心翼翼,生怕哪句话说重了伤害到我。总是夸我,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。在父母的羽翼之下,我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长大了。
幸运的是,我生在了一个“只看分数,不看素质”的年代,哈哈。那时候唯一还算拿的出手的,就是学习成绩非常好。不管教什么总是一学就会,成绩总是在前五名,偶尔还考个年级第一,奖状和奖学金各种拿。最终以高出一本线100多分的成绩,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。毕业后发现,工作也不全都是必须依靠说话的,比如互联网运营,我写文案还比较轻松,就做了新媒体的工作,从伪原创到原创。
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圈子不断更换,周围人的素质也越来越高。再也没有人对我指指点点了,生活逐步趋于平稳。
听闻桩法,颠覆思维
但性格上的问题也必须改变呀,否则真的会局限很多。为此,我尝试了很多方法:
1.请教老师和人缘比较好的同学,但得到的回答总是“你要多说话”“活泛一点”“多交流”这种没什么用的回答,要是真的能做到了还用你说?
2.研究心理学,得到了结论就是“人格障碍”“社交恐惧”等各种标签,不仅没解决问题,反而让我更郁闷了。
3.参加成功学的各种培训班,练习演讲,练习与陌生人交流……技能和套路我都学会了,但整个人依然没有能量。别人对我的评价还是:高冷、腼腆、话少、不爱沟通……
真正颠覆思维的是,我在大学时听到了徐文兵老师讲《黄帝内经》的广播音频(身为中医发烧友,我听了n多遍),明白了几件事情,就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样:
1.身心不二,良好的心智状态,要有充足的气血阴阳作为能量基础。天赋真的很重要。
2.天赋不够,后天也能弥补,但仅仅通过学习和人生经历来训练是不够的(这只能开发已有的资源,资源缺乏的人,怎么开发都没效果),更要通过补足五脏才能实现,这是根本。
3.只有中医能救我,只有站桩能改变我。
4.没能考上中医院校,通过师承也可以考取医师资格(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)
从此后我做了两件事:
第一,找了个教育机构学习中医,找了个老师签约师承。这个不做过多的赘述。
第二,一年前报名厚朴的健康营,就是冲着学站桩去的。但由于一开始没看到效果,再加上站桩初期“度秒如年”的状态,最终没能坚持下来。直到今年来明心堂,跟随马老学习,才算真正步入了正轨。
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
其实在3月我就学过一次两日班,课程结束时信心满满,结果依然没能坚持下来。那时候我就是三天打鱼、两天晒网。偶尔也会遇到手指发热等可喜的反应,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会偷懒。除了周末来明心堂外,平时几乎不怎么站桩。桩友们说的“把站桩当成生命里最重要的事”,我好像怎么也体会不到。
找到救命稻草,就会紧抓着不放吗?不一定哦!
也许是工作劳累的原因。虽然马老说,只要能站着就能站桩,但我每次回到家里感觉连站着的体力都没有了,只想躺下睡觉。虽然也经常艾灸、吃补药,但是杯水车薪,补的总没有耗的多。
因为那时我的重心,根本没放在站桩上。工作中的成绩和成就感麻痹了我,让我对身体发出的警告视而不见。总感觉自己还能撑得住,总想更快更高更强。升职做了管理层之后,就更是如此。经验不足、下属难带、KPI不好完成、总出错误挨领导批……尽管遇到各种挫折和压力,也隐忍不言,心底总有一种不愿服输的劲头,总觉得再扛一扛还能过去。结果到2019年8月底,就真的“过去”了,心脏出现了问题。
原来,压力超负荷了真的会生病。
在医生的建议下,我开始请假休息。治病期间看到明心堂9月专修营的信息,就马上报名了。那时家里人还担心,我的身体情况能不能跋涉那么远的路(从北京到江西三清山)。也许只有健康危机,才能促使人改变,我也下了个决定——休息的1个月期间,每天必保2小时站桩。
找回心力,完成百日
这次专修营,老师讲的内容更深入也更细了。再加上大家每天一起共修,氛围真的很不错。结束之后,我几乎每天都去明心堂,至少2小时。
再回到工作中,向领导申请换了个偏内勤的岗位,就轻松了很多。之前一个最大的问题解决了——最起码有体力来站桩了。那时我发现了一个秘诀——只要体力和精力跟得上,坚持站桩根本就不是问题。
所以为了维持体力,那段时间我开始疯狂地艾灸。说来也神奇,每次站桩之后艾灸,艾灸师都说我吸感明显比以前好。而艾灸也让我站桩变得越来越轻松——从原来的度秒如年,到后来顺利完成每天2小时。而所谓的“心力”其实也取决于体力。
可以看得见的改变
百日筑基顺利完成,慢慢地发现自己性格真的改变了很多,学过中医的我知道是怎么回事,好像并不意外,但改变真的发生时,我依然充满惊喜。都有哪些变化呢?
1、更快乐、更有活力,话变多了,嘴皮子变溜了,对人情绪的觉察也更敏感了,与人沟通交流、建立感情不再是难事——“心主神明,在志为喜”“言为心声”“神有余则笑不休”,心气补足,我终于体会到这些中医文言的深意。
今年年会做ppt工作汇报,我没有经过任何准备,但讲的时候思路异常清晰,竟然没有“断片儿”,脑子里全都是词儿。在单位有事没事就聊扯别人两句,同事都奇怪,说我以前不这样啊?开始“放飞自我”了,从“高冷”变得“逗比”。和我合住一起的室友小姐姐,也说我有感染力,因我而变得更快乐。
但这100天中,关于当众演讲我从来没做过任何的练习,关于怎样沟通交流,我也从没学过一个课程、看过一本书。改变就这样发生了,神奇不?
2、以前有话不敢说,该我做决定时总要思考好久。明明理智上应该这样做,却总无法行动。现在可以勇敢表达自己,选择也不再犹豫——肝气足,疏通气机有力,是为“勇”;胆气足,能快速决断,是为“敢”。“肝胆相济,勇敢乃成”。
3、记忆力变好,反应比以前更快,考虑问题也更全面,出错越来越少。
所有的一切,好像是能量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,之后突然“开窍”了——我终于明白,孔子讲的有人“生而知之”,有人“学而知之”是为何意。当五脏精气充足的时候,很多技能是可以“无师自通”的,不需要费很大精力去刻意学习。
这些改变如果放到我小时候,那是根本不敢想象的。当然,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——坐大巴不晕车了、白天不犯困了、睡觉更香了、以前吃不下饭现在吃一顿俩小时就饿……
养生观念升级:穷人&富人思维
在专修营里,老师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——站桩蓄气,当气足了之后,人会变得特别“禁折腾”,特别“扛造”。
这又一次颠覆了我的思维:其实养生就像理财,对待“精气神”你采取什么态度?是像穷人一样,节衣缩食,计算每一笔收入和支出?还是像富人一样,想办法多挣钱?是节流,还是开源?
养生绝不是“保温杯里泡枸杞”,学了中医不代表就畏畏缩缩,这也不能吃,那也不能做,好像干什么都伤阳气……真正的养生,是把气补足了,达到“后天返先天”的效果。让自己不再局限于养生的习惯。
气足了,你就禁折腾,别人吃不了的苦你能吃,别人扛不了的压力你能扛,不管怎么累怎么熬都像没事儿人一样,恢复得特别快……这样,人生才有无限的可能性,因为最美的风景,总在最崎岖险峻的地方。
从现在开始站桩吧,愿我们出走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!
编后语
作者的分享令人耳目一新!
和人聊天很困难吗?对于有些人来说,还真的很困难。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“社交恐惧症”,也叫“社交焦虑障碍”,症状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,害怕参加聚会等一切集体活动,甚至害怕和对方直视等等。医学界将其归类为精神疾病,设定了标准定义,还统计出了发病人群、发病年龄等等发病率指标,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病因,因此也没有有效的对治方法。人是社会动物,如果无法和社会连接,那和其他动物在生活方式上就没有多大区别了,至少幸福感的来源会减少大半,存在感更无从谈起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年轻人中有“社交恐惧症”的人好像越来越多。他们害怕说话,也不知道聊啥,面无表情,说话时还经常“断片儿”。是他们拒绝和人沟通吗?应该不是,在微信群、朋友圈里他们可活跃呢:表情包发个不停,神评论令人捧腹。作者在文中的一个细节就是例证——做了互联网公司的新媒体文案工作,可见她并不害怕表达,而且还能靠这种能力吃饭,工作起来还比较轻松,说明她也不缺少表达的内容,那问题出在哪了呢?通过文字表达可以,当面用语言讲出来,很难。
为什么呢?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——能量不足,并引用了中医的理论:“心主神明,在志为喜”“言为心声”“神有余则笑不休”。写文字用的是大脑(意),而且可以慢慢写,想好再写,时间以分钟计算,还是单向输出,不需要太多能量;而说话要同时用心(神),脑(意),舌(心之苗),甚至肢体动作,同时还要用眼(肝)、耳(肾)接收对方的信息,并在秒级时间内做出判断,是双向输入输出,这都需要更多的能量。想象一下,在面对面聊天时,如果一句话要想几分钟再说出来,那对方早就不耐烦了。同理,在参加聚会等集体活动时,要同时面对更多的人,瞬间处理更多的信息,需要的能量就更多了。
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下周围,话多的人往往都是精力充沛,气血通畅,而身体较弱的人往往不善于沟通,经常“打蔫儿”。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,工作了一天,身心比较疲惫的时候,是“懒得说话”的。去过明心堂的桩友应该都有印象:马老一上午都在和大家聊天,讲故事,而且思路清晰,反应敏捷,往往是大家跟不上马老的节奏,而马老从没有像普通老人那样:“你刚才说什么?我没听清,慢点说……”很多当初郁郁寡欢的桩友,练功几年后都变得活泼健谈,满面春风。
因此,所谓的“社交恐惧症”,并不是心理问题,而是心力问题,心气问题。年轻人的社交焦虑,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习惯了移动互联网的沟通方式,而不再适应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聊天;从生理学角度看则是被手机耗尽了精气神,以至于在日常说话时身体反应不过来,跟不上节奏。看来少用电子产品,不仅是保护视力,还能提高口才哦!
反过来讲,在气血不足时不爱说话,未尝不是身体对自己的一种保护,发育得晚不一定代表发育得不好。作者小时候沟通能力差,但学习成绩好,应该就是身体的一种智慧之选:集中力量办“大事”,好钢用在“刀刃”上。
历史上幼年看似愚钝,但最终大器晚成的例子数不胜数,而自幼聪明过人但提早夭亡的人更不在少数。明代的吴中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,诗、文、书、画无一不精,人称是“四绝”的全才,其画作与唐寅(唐伯虎)齐名,楷书史称“明代第一”,至今仍在被无数书法爱好者临摹;但他自幼愚钝,7岁才学会站立,11岁才学会说话,放在现在也许会被诊断为痴呆。而与他同龄的另一大才子唐寅,“少有俊才,博雅多识”,16岁府试第一高中秀才,29岁乡试第一高中解元,却一生凄苦,浪荡江湖,病逝于54岁(史上也没有“秋香”这个人)。最终文徵明活了90岁,是四大才子中最长寿的一位,名满天下,流传千古,成为了真正的人生赢家。晋朝的王弼(经学家、哲学家,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),十几岁时便口才出众,甚至有当朝官员上门请教学问,王弼后来为《老子》、《易经》做注,其玄学对后世影响很大,对佛教中国化、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,“以其不可思议的天才智慧之光,照亮了整个时代”。但这样一个天才中的天才,身体极弱,只活了23岁。
回到作者的主题:口才和身体是有关系的,“性格缺陷”不全是心理问题,同时也是身体的问题。性格开朗,先要开心;性格活泼,先要有活力。身体自有智慧,也是智慧的能量来源,因此与其过度地开发大脑,不如开发身体,蓄积能量,精气神足了,最终自然“还精补脑”。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:“当五脏精气充足的时候,很多技能是可以‘无师自通’的,不需要费很大精力去刻意学习。”
感谢作者的分享!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