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始终强调身心双修。
儒家文化的“格物,致知,诚意,正心,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”,清晰地指出了修行的次第关系。如欲修身,应先修心。
道家的紫阳真人张伯端在其著述中提到“德行修逾八百,阴功积满三千。均齐物我与亲冤。始合神仙本愿”,以及“黄芽白雪不难寻,达者须凭德行深”。
佛家认为所有的苦乐均源于心的境界,指出可以通过修心以改命,乃至达到明心见性,悲智双运的更高境界。
以内功之学为核心的内家武学,也清晰地描述了功夫境界所需的要求:小成靠勤,中成靠智,大成靠德。习武者应先修做人,以武德为立身之本,方可入门得传功法;再日日行持不辍,打磨身心,切磋请教,反躬自省,依智慧和德行不断提升境界;最终以武入道,合于天地自然,利益天下苍生。
马世琦先生为道场取名“明心堂”,意即希望从学者以修心为基础,明心为方向,最终彻见本性,身心自在。
有弟子请教马老:练功修心涉及内容甚多,初学者往往无从入手。师父博闻强记,融会贯通,可否将习练本门功法所需的修心要点总结提炼,以便弟子学生们研修行持?马老欣然允之,次日付予字句若干。弟子奉命整理成篇,每逢开学之际,均携新生念诵,曰《入学发愿文》。
该文汇集历代先师遗训,广摄立身治学大义,内含功法修持精要。众人念后正气浩荡,诚敬之心油然而生,且学法顺利,收效迅速。时常有学员自发念诵,书写该文;马老亦提起此文对练功者修心确有实效,希望更多人依之而行,后增补词句,改题为《修心要诀》。
以上为缘起,望有缘者惜之。全文如下:
练功前念诵要诀,可断除干扰,收摄心神。
练功日久,心生怠惰时念诵,可增加心力,消除违缘。
若能经常忆念思维文中语义,如理行持,乃至习以为常,则功夫悟空指日可待,明心见性亦非奢望矣!